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兖矿轻合金公司高端铝材研发团队纪实

中国有色金属报 2019-12-24 09:33

  从零开始,艰苦奋斗,乘着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东风,他们推动着山东兖矿轻合金公司走出了一条从高端型材研发制造“跟随者”到“领跑者”的自主创新之路;他们集结优势资源,寻求多维度技术突破,在轨道交通、集装箱、电力电子、建筑结构及铝制石油钻杆工程化应用等领域结出累累硕果。他们就是兖矿轻合金公司高端铝材研发团队,兖矿轻合金公司真正的硬核所在。

  兖矿轻合金公司高端铝材研发团队共由36人组成,80%以上拥有中级、高级职称,平均年龄34岁。这支年轻的团队累计荣获17项国家专利、73项国家及行业标准,先后获得中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标准优秀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山东省煤炭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获评“山东省轻量化大型结构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称号。

  从关山难越到狭路取胜

  一个没有拳头产品的企业,是无路可走的。自兖矿轻合金公司投产以来,一直缺少拳头产品,为此,该公司开始对行业深度调研寻找产品,在看到中国轨道交通迅猛发展的前景后,公司决定从此入手。自此高端铝材研发团队应运而生。

  那时团队核心成员只有5人,没有市场经验的他们,自主设计的150兆牛挤压线技术试验方案在多次拜访客户争取项目时,均吃了闭门羹。

  没有技术储备,没有成熟经验,客户确实信不过他们。

  “必须闯出一条路来,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即使再难也得走下去!”盯上只能进口的高强高韧车体材料成为团队的目标,随后,他们从最大规格、最复杂截面开始研发,自主突破了7系无融合口结构部件制备技术,并成功替代外国进口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团队成员孙文超清晰地记得,最开始时总是受挫,每次遇到技术难题,都得通宵研究。先绘图、再测试、再试车,不仅要衔接生产,还要避峰填谷。就靠这股“只为成功想办法”的劲头,啃最硬的“骨头”,干最难干的活,终于获得客户一致好评。

  2017年初,兖矿集团与中车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复兴号”车体材料项目落户兖矿轻合金。1月7日,他们以“1·7”命名,启动首供会战。从首批25列交付,到具备整车型材供应能力,再到时速250公里、350公里谱系化标动型材批量交付,研发团队建立了一整套技术支撑体系,用产品质量和如期交付回应了质疑,一举跃升中车四方主力供应商。

  凭借不断的积累,团队先后为中外多个企业设计制造轨道交通型材,兖矿铝材膛渐在北京、济南、青岛、成都和韩国首尔等多个城市绽放光芒。

  技术升级引领市场开拓

  “竞争让我们时刻保持警醒,反思让我们变得更加清醒。”铝型材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成功运用,让研发团队意识到,只有不断攀登,才能获得搏击前沿的实力和底气。

  他们尝试“多渠道、大联合”研发,紧盯“高精尖、宽大硬”领域,积极与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业内知名科研机构“结对子”,瞄准轻量化先进制造方向,跟进科研结构调整,先行先试,承接一批关键零部件制备重大项目,在国内首次实现超大断面异形薄壁高精挤压成型。

  “石油钻探的钢钻杆可采用铝型材代替,但在国内还没有成型案例。”团队从宏观材料向微观组织深入研究,利用掌握的产品组织机理,在超硬合金基础材料领域寻求突破。他们对照订单要求,及时优化生产工艺,大胆尝试在不同机台试制,调成分、修模具、改尺寸,历经2年时间,首次开发深海硬质合金无缝管材、航空高强高韧结构型材、船舶断面高强耐蚀壁板等特种材料,实现稳定工业化制备,属国内首例,打破了国外对部分关键材料的禁运限制和技术壁垒。

  集智聚才擦亮“智造”名片

  历次成功的实践证明,要创新突破必须拥有强力的组织。研发团队致力于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增加力量、集聚智慧。

  团队主要成员由最初的5名发展到36名,团队汇集了工艺研发、模具、熔铸、挤压、大数据等多专业领域科研人才,组建了轨道交通、石油钻杆、汽车轻量化等多个研发“驿站”,支撑了企业新技术、新材料、新标准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螺旋上升目标。

  今年5月23日,我国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中车四方首次下线,车体铝型材由兖矿轻合金公司独家供应。这是他们历时621天与中车磁浮团队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该团队近年来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缩影。

  在他们不断努力下,兖矿“智造”新旧动能转换取得一次又一次突破,成为中国第一个标准动车组810mm超薄超大断面薄壁中空型材、整体超大截面高精结构油箱、单跨最大铝合金桁架天桥、高强耐蚀变径铝合金钻杆和全球跨度最大曲面穹顶结构铝型材研发制造企业,荣获山东新材料领军企业50强称号,为兖矿铝材加速冲刺“中国一流,世界名牌”积蓄了智慧动能。(米超)


今日铝价微信推送
关注九商云汇回复铝价格
微信扫码

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商务客服
展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