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岭南韶关冶炼厂铜回收环保技术改造项目成功投运

铜云汇 2021-04-13 20:14

4月9日上午10:00,伴随着绚烂多彩的礼炮,金黄色铜液唱着欢快的歌从铜转炉中流淌而出,标志着中金岭南韶关冶炼厂(以下简称“韶冶厂”)重点技改项目——“铜回收环保技术改造项目”正式试产成功投入运行。韶冶厂、各参建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时刻。春天,是孕育希望的季节,和煦的微风轻抚北江两岸。韶冶厂铅电解车间在春日的暖阳下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厂房内的轰鸣声犹如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清澈的啼哭,撞击着在场每个人的心房,让他们脸上泛起笑的涟漪。

中金岭南韶关冶炼厂铜回收环保技术改造项目成功投运

铜回收环保技术改造项目使用富氧底吹冶炼技术,单炉粗铜产量大于20吨,设计产能达3000吨/年,该生产工序铜回收率预计达到92%以上,能耗成本降低60%左右。新系统的投入使用,对无废冶金技术研发、提升综合回收能力和盈利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为韶冶厂“厂区变园区、产区变城区”改革推进,转型升级高质量高效益绿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坚定方向 一往无前

广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在刘卫东到韶冶厂调研时强调:项目建设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对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高度重视技改项目质量,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金岭南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韶冶厂现有生产系统升级改造,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面对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瓶颈约束,厂领导班子清醒认识到,坚定不移做强综合回收、提升企业盈利能力、走资源绿色循环利用之路是韶冶厂的不二选择,为此,铜回收环保技术改造项目应运而生。

中金岭南韶关冶炼厂铜回收环保技术改造项目成功投运

一声令下,迅即行动。韶冶厂迅速明确项目责任分工,成立项目攻关小组,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最优的效益,把项目打造成“标杆工程”。项目建设得到了中金岭南公司的高度重视,广晟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金岭南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余刚,总裁张木毅等公司领导多次到项目现场调研指导,要求韶冶厂要把项目建设好,为转型升级改革发展打下牢固基础。

韶冶厂班子成员也多次深入施工现场,监督施工进度和质量。韶冶厂、建安公司、株洲火炬、港华燃气等参建单位人员扎根项目现场,放弃休假,全身心投入到项目建设中,掀起了全力以赴为项目建设的热潮。

众志成城  攻坚克难

用富氧底吹工艺吹炼铅冰铜并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加热,在全国尚属首创,没有先例可循。项目组就是凭借着敢为天下先的拼劲闯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项目伊始,受新冠疫情影响,设备选型、施工进度等困难迎面而来,项目组千方百计收集设备参数信息,尽可能全面准确掌握设备状况,以便做出准确判断。在土建过程中,因地下水量大增加了新厂房建设难度,铅电解车间与施工方一起想办法,用引水管将地下水排出,确保了施工进度。

在项目攻坚阶段,韶冶厂、建安公司、株洲火炬联合成立铜回收环保技术改造工程临时党支部,党旗所指即是战斗方向,临时党支部凝聚起全体党员克服一切困难的磅礴力量。他们以创新为驱动,成功解决了破碎、配料、吹炼、产品飞边毛刺等难题。他们密切配合,朝着目标坚定前行,为确保项目高质量如期完工,把项目打造成样板示范工程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绿色发展 责无旁贷

韶关市委书记王瑞军多次指出:绿色是韶关的底色,生态是韶关的名片,保护好韶关的生态环境、筑牢粤北生态屏障,是韶关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也是韶关实现高质量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

韶冶厂始终把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要位置,践行“万无一失一失万无”安全环保理念,以强烈的担当履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全力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环保因素,推动工厂绿色可持续发展。

富氧天然气燃烧系统烟气产生量少,使用清洁能源,燃烧产物纯净、单一,环保效果明显。针对试运行过程中扁布袋收尘效果较差问题,厂党委书记、厂长钟勇明确指示:“工厂发展绝对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技术攻关小组立下“军令状”,分析原因,制定解决法案,经过几十个日夜的奋战,铜转炉达到颗粒物排放限值要求,一条绿色环保的生产线展现在眼前。韶冶厂通过技改项目建设做好循环经济产业,彰显企业社会责任,全力推动现有生产系统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信念坚定不移!

近年来,中金岭南公司坚持“无畏无界 无止”创新理念,瞄准瓶颈短板,年投入科研费用超3亿元,在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各大科研院所及院士团队的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全力破解行业核心技术难题,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坚持以优质大项目推动公司大发展,强化施工力量,严控工程质量,加快建设进度,确保科技创新、技术改造项目早建成、早达产、早创效,为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吴克文)

今日铜价微信推送
关注九商云汇回复铜价格
微信扫码

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商务客服
展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