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有望提振再生铜产业

期货日报 2022-08-30 08:12

期货日报8月30日报道:在“双碳”背景下,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对促进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再生有色金属产业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对实现有色金属工业的节能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近日“2022年(第四届)中国再生铜产业链供需交流会”在浙江台州举行,此次会议聚焦再生铜产业发展政策,深入剖析产业发展形势,强化期现行业交流,为铜产业链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浙江台州是我国重要的废旧资源拆解利用的基地,同时是铜棒、铜板、铜箔、铜带、铜合金的加工重镇,可以说再生金属产业在这里实现了蓬勃发展。”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李士龙表示,在国家再生金属相关政策的多次调整中,台州发挥出再生金属产业的集聚优势、确立了再生金属的产业定位、摸索出产业的创新亮点、挖掘出潜在的市场、提高了市场的占有率,为国内外同行业树立了典范。

看向再生铜产业现状,李士龙表示,我国铜资源对外依赖度较高,为了解决国内资源短缺问题,满足我国铜消费需求,废铜的再生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再生铜原料回收量约255万吨(金属量),占再生铜原料供应量的65.2%。再生铜产业原料结构由2015年以前的进口为主,转为国内回收为主。同时在“双碳”政策及循环经济要求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再生金属产业健康发展,尤其是再生铜产业方面,不受“两高一资”的限制,同时享受退税政策和零关税待遇。

不过他也表示,当下再生铜产业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原料保障程度低、产业抗风险能力差;二是缺乏专业、规范的回收体系;三是企业融资困难、对冲风险能力弱;四是产品结构单一、利润率低、议价能力弱。其中,他特别提出,再生铜企业普遍存在资金占用大、回收与加工相对独立,原料库存周期短的问题。而且再生铜产业还存在原料标准化程度低、品种多以及废铜原料回收源头无票等问题,这导致再生有色金属产业从原料到产品的金融属性一直难以实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更加突出。

上海钢联分析师曾健辉认为,国家财税40号文件的正式实施,有望解决再生铜回收环节的发票问题,但仍亟待相关部门出台针对再生铜的相关细化规则。同时他表示,财税新政或将促进回收企业加大回收力度,有助于改善产业供需关系,此外财税40号文件将促进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综合的再生金属资源集团发展壮大。

看向再生铜产业的发展前景,李士龙表示在国家层面,再生铜产业被定位为节能环保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资源环境安全和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在实现“双碳”目标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下,未来国家及地方的政策、资金支持将利好再生铜行业的发展。另外,未来再生铜行业发展将与“新基建”发展紧密结合,“新基建”有望提振铜消费,不仅能为再生铜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还可为再生铜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在再生铜市场供需方面,曾健辉表示,当前废铜供应的紧张局面依旧难改,主要受全球经济下行影响,废铜拆解、报废减少,同时在全球绿色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再生资源作为城市矿产,各国对废旧物资利用更为重视,相关出口减少,这使得国内供应将继续维持偏紧局面。尤其是经过年中铜价急剧下跌行情,加剧了废铜市场供应的不稳定性,目前废铜市场仍处于修复阶段。展望未来铜价走势,曾健辉表示,在美联储带动全球加息周期的背景下,全球经济形势偏悲观,同时由于地缘局部冲突加剧及欧洲能源危机日益紧张,叠加疫情对产业链供需节奏及物流的持续干扰,铜价短期存在上涨空间,但是中长期相对偏空。

目前,沪铜期货与国际铜期货协同发展,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为境内外企业提供了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建信期货宁波营业部总经理洪凯表示,铜内外贸易是整个有色金属中量最大且最频繁的贸易,其中跨境贸易主要面临内外比值向不利方向变动以及相关汇率波动风险。为了帮助铜产业企业减少跨境贸易面临的市场风险,建信期货与其风险管理子公司建信商贸推出的境内外联动套保业务,将场内商品期货与场外衍生工具进行组合,前端承接实体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后端分别通过建信期货和建信商贸的定制化产品进行风险对冲,大大降低了中小企业参与境外保值的门槛。同时全部采用人民币交易,企业省去了资金汇兑的麻烦。此外境内外两端交易的保证金合并计算,节约了企业的资金占用成本,企业面临的追保压力也有所减轻。

今日铜价微信推送
关注九商云汇回复铜价格
微信扫码

相关推荐

微信公众号
商务客服
展会合作